汪承潤,中共黨員,淮南師范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安徽省教學名師,淮南師范學院生態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先后完成國家、省廳級等10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論文70篇,其中知名SCI期刊論文18篇,授權發明專利1項,榮獲了2017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 (第一完成人)?,F為國際知名SCI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以及國內《環境科學》、《環境化學》等CSCD核心期刊特邀審稿專家。2003年進入淮南師范學院以來,他忠于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多次教學工作考核優秀,用理解、關愛、寬容和激勵之心與學生進行交流,培養和諧的師生情;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追求融入課堂教學和指導學生的課外科研實踐;重視學生的差異發展,因材施教,將科研資源轉化為培養大學生課外科研創新實踐能力的平臺, 將優秀人才的培養過程由第一課堂延伸至第二課堂;帶領中青年教師科研興教,提高所在院系的人才培養質量。
一、用理解、關愛、寬容和激勵之心拉近師生距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追求
因材施教,關心關懷“后進”學生。隨著高校擴招和征集志愿比例的升高,錄取到生物工程學院的學生的基礎良莠不齊,每屆總有少數同學厭學、逃課,甚至掛科。結合自己在中學擔任10年班主任工作的經驗,汪老師每接受一個新班級《生物化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之初,總要私下召集班干同學了解上學期每位同學的學習成績以及目前的學習狀態,排查后進生的名單,并利用周末時間召集這部分同學到實驗室座談,了解他們家庭的狀況,興趣愛好,對學校食堂、宿舍、班級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和感想,加深師生之間的了解和認知程度,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借機了解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幾次面對面的座談之后,班級遲到、曠課、上課開小差和玩手機等不良現象明顯減少。冰心曾經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汪老師對后進生的關愛潤物無聲,育人無痕,深深打動了那些自律性較差的同學。為了輔助后進生的進步,他還私下安排成績優秀的同學一對一地幫扶這些后進生吃透教材、消化每章節的重難點內容,并協助他們積極完成作業。汪老師還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從不勉強每位學生“齊頭并進”。
二、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追求融入課堂教學和指導學生的課外科研實踐過程
正面引導,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在授課過程中,汪老師善于結合《生物化學》課程中的現象激勵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追求。例如,一個個氨基酸只有通過肽鍵連接起來,才能形成具有一定活性或功能的蛋白質。結合這個事實,他就啟迪同學們:你們彼此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實現你們共同的目標。結合DNA的變性與復性的教學內容,他就告訴同學們:在DNA雙螺旋中, A與T配對,G與C配對,即使被外力短暫拆開,它們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有著共同理想的人總會團結起來,去追求他們共同的人生目標。汪老師潤物無聲的教育教學方法深深地感動和激勵著所授班級絕大多數同學。因此,歷屆學生都盼望汪老師能夠承擔他們班級《生物化學》的教學。
創新形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實效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教師日常教學的必需手段。汪老師總結自身的教學實踐,結合調研結果發現,針對二本院校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完全依賴多媒體而脫離教材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事倍功半,尤其是“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生物化學”是生物學專業學生掌握本專業知識和進一步深造的基礎。為此,汪老師在承擔這些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將PPT、板書和教材同步結合起來:PPT展示復雜的生化反應過程,板書重難點內容,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重難點段落和圖表。這種方法將傳統的教學藝術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能夠有的放矢,學生也能有矢可抓,避免了脫離教材的“天馬行空”的不良后果。
汪老師還改進了學生作業的出題和批閱形式。他引導學生按照5-6人組成一組,每位同學參照授課老師提供的“作業樣卷”編寫一份電子版作業(其中70%習題由學生參照授課章節內容編寫,30%來自授課老師提供的習題集);學習委員匯總各組電子版作業并轉發給授課老師,授課老師審閱和校對后集中打印,紙質版作業再由學習委員隨機分發給本班各位同學;授課老師組織成績優秀的同學集體批閱作業,最后由授課老師集體點評。實踐證明,這種作業模式的創新不僅杜絕了抄襲現象,而且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講解Western blotting、SCGE、RT-PCR、同工酶等實驗技術時,汪老師還能夠把他實驗室的研究方法步驟和實驗結果拍照成系列圖片,供同學們學習和借鑒。這種教學方法形象直觀,突破了理論課教學的局限性,深受同學們的稱贊。
三、科研資源轉化為培養學生科研創新實踐的平臺, 將第一課堂延伸至第二課堂
轉化科研資源,延伸育人課堂。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汪老師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教師的科研資源轉化為培養學生課外科研實踐的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科研實踐的訓練?2008年6月汪老師從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到了淮南師范學院,帶領青年教師組建實驗室,開始從大一至大四學生中召集同學加入他的實驗室,組建了“大學生課外科研創新團隊”。經過嚴格的科研訓練,這些學生不僅能夠獨立完成經典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和環境毒理學研究方法的實驗操作過程,還具備一定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了指導學生團隊參與科研實驗,汪老師幾乎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時間,在同學們眼中他似乎沒有周末的概念。他指導的學生團隊多次在安徽省大學生“挑戰杯”等競賽中獲獎,80余人次先后參與SCI和CSCD論文的發表。汪老師成功地將學院的科研資源轉化為培養學生科研創新實踐能力的平臺,將第一課堂延伸至第二課堂。他的實踐證明,組建本科生課外科研創新團隊不僅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還有助于帶動一個班級,甚至一個二級學院整體學風的好轉。
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汪老師不僅自己埋頭科研,更是努力培養中青年教師的教科研團隊。作為學校黨代表,他積極聯系中青年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組建多個課外科研團隊,帶動教師黨員不斷提升科研和教學水平??佳惺巧锕こ虒W院半數以上同學繼續深造的愿望,如何幫助這些同學提高考研成績一直是汪老師不斷探索的問題之一。他與考取名牌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同學一起篩選高質量的考研試題,編寫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研試題庫”,用于課堂教學,并為本科生考研提供了優質的復習資料。在他實驗室工作的學生團隊中,先后有50多名同學憑借扎實的實驗技能和科研能力考取了985、中國科學院大學、211等知名高校碩士研究生。